更多
2013-08-18
1619 瀏覽
每當途經上環德輔道中路段,與名為永吉街的交界時候,總會被內裡的景像所吸引,除找到一些屬於上世紀的鐵皮檔外,於街尾的旁邊處,更屹立著一間「源自正宗」的麵店,卻被不知內情的途人忽略著,與此同時,曾代表廣東飲食文化的雲吞麵食,亦日漸被大眾所遺忘。清末民初的廣州,出了麥煥池這一號人物,能夠承先啟後,推陳出新,其自家打製的竹昇全蛋麵,幼如銀絲,質感爽韌,再配合鮮蝦作餡的雲吞,與及蝦殼上湯等配套,深得廣州一眾名人所鍾愛.......後來麥氏輾轉來到香港,再由第二代的麥奀發揚光大,如今這間忠記,則由其長子麥志忠所經營,屬於第三代的傳承。店子的面積不大,屬於傳統的麵家格局,雖然有點老派,卻是不失整潔。看過門口之處,除貼有不少名家推介之外,更有一些明星藝人的光顧合照,但最重要的,還是餐牌上的項目選擇,既比想像為多之外,桌面處亦附有介紹,講及雲吞麵的由來,與及麥煥池公的些許生平。既然一場來到,還是想點來一客撈麵,好好地感受麵身的質感,貪心一點,來個蝦籽雲吞雙拼,也只不過五十五元而已。期間侍者詢問需否加上腩汁、醬油或蠔油等調味品,最後通通婉拒,反而要求點一點豬油,也不是每一家也有供應了。看上桌的小麵山,除發
既然一場來到,還是想點來一客撈麵,好好地感受麵身的質感,貪心一點,來個蝦籽雲吞雙拼,也只不過五十五元而已。期間侍者詢問需否加上腩汁、醬油或蠔油等調味品,最後通通婉拒,反而要求點一點豬油,也不是每一家也有供應了。看上桌的小麵山,除發出油亮光澤之外,面層處亦鋪上大量蝦籽,同場更附有上湯相伴,一切看在眼裡,已是對辦之致。
(相比起上世紀時,完全手工製作的麵條,在現今機器化的香港,究竟還有幾多工序,仍然純由人手來處理,始終無法得以印證,只是嚐過這裡的麵條之後,個人也不違言,是近年來的同類食品之中,最為滿意的一躺。)
當再來撈個一番之後,今次的食友推介,可沒有令人失望。首先是麵條的「掛醬」比例甚多,令到原本鮮黃的麵條,也染多一層橙紅的色澤。至於內裡炸醬的味道,不論鹹、甜、辣的比重也是均宜,不會令到某方過搶的情況出現,與先前以鮮味為主的麵食相比,今次所呈現的濃香之感,還是不遑多讓。惟略嫌當中的肉絲來得稍粗,如切得細段一點,甚至弄成粒狀,相信效果可會更佳。
合共一百廿元的價錢,可能有人略嫌貴了一點,卻是換來一躺高質素的麵食,完全展現出廣東的飲食文化精箤,所以寶藏永遠埋於不當眼處。近年本地也引入不少多國的外來麵食,更有一些新派的創作出品,個人於欣賞當中佳品的同時,也不會忘記咱們廣東的傳統麵食,既來得如斯高水準之餘,更絕對不會比了下去。
為了撰寫這篇拙誌,也翻查過一些資料,無意發覺老闆麥志忠君,與老父麥奀關係未算融洽,更有點不比承認之感,難怪於鋪名上已見端倪。但在實際層面上,這個「分裂」出來的名號,所供應的麵食出品,正正印證著其祖父麥煥池公的非凡手藝,令到這個「金漆品牌」,能夠一直地傳承落去。
陵之微調:優良之選
評分:味道 4.5 環境 3 服務 3.5 衛生 4 抵食 3
用餐於二零一三年八月十一日上午
張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