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情景,深印香港人腦海。一塊乒乓波形鋼模,注進黃澄澄的粉漿。加熱,轉動,打開,一股雞蛋、麵粉和牛油的香氣,飄湧到空氣中。圓鼓鼓的雞蛋仔,像有生命似的,熱辣辣的出爐,引誘着客人。付款,接過,掰開,急不及待吃起來,外脆內軟,香甜嫩滑,害得人急不及待一顆接一顆吃清光。這麼好吃的雞蛋仔,早已成了集體回憶,它到底從何而來?因何好吃、如何演變?且先買一底新鮮出爐的雞蛋仔,邊吃邊看,這經典小吃的故事。
高手在民間│VIEW AR
正午十二時,新蒲崗康強街康景商場入口旁一間小店,拉開門閘。百呎的店舖,只有一個雪櫃、四台機器和兩個人。四台機器,兩台是做格仔餅的,兩台是做雞蛋仔的。客人來到店前小窗柯打,店內的人就開始工作。
「唔該一底原味雞蛋仔吖!」店員接到柯打,就用紅外線溫度計測量一下機器的溫度,夠熱了,就拿起粉漿傾注落鋼模中。鋼模合上,開始烘焗,這邊烤夠了,就把鋼模翻轉,烤烘另一邊。不消一會,時間夠了,揭開鋼模,一底金黃色的雞蛋仔,透着香、冒着煙,新鮮熱辣的出爐。用風扇吹走水氣,急不及待咬一口,蛋香純粹而濃郁,不是坊間一般的死甜和香精味。質感更是高分,一邊脆薄,一邊厚軟,半中空的口感,像吃餅又像吃着小蛋糕。
「仲未係好滿意!而家都仲日日微調緊,希望蛋味再濃啲,口感再鬆脆啲。」店主新哥說。新哥在這裏開店已有八年,雞蛋仔貴精不貴多,除原味外,還有不少創新口味,黑白芝麻、粒粒粟米、炭燒咖啡……其中烏龍茶味雞蛋仔,是自家用烏龍茶葉磨成粉末來做,吃來滿口幽香。「每日限量賣百零二百底,賣完就算,唔想自己咁辛苦呀!」他邊說又邊注蛋粉漿去烤烘。
原味雞蛋仔$17 一底落足隻半蛋,牛油和砂糖卻相對輕手,難怪蛋味比別人優勝。
看橫切面,半實半空,是雞蛋仔的黃金標準。
窮則變 變則通│VIEW AR
這烤烘雞蛋仔的景象,香港人耳熟能詳。據說早在二次大戰後,雞蛋仔便開始在民間出現,只是起源說法有二。一說是二次大戰之後,百廢待興,物資匱乏,雞蛋奇貨可居,百姓難以享用,有小販忽發奇想,造出雞蛋狀的模具,將麵粉為主的麵糊作原料,烤烘成雞蛋狀,雞蛋睇咗當食咗,聊勝於無。另又有一說法,是商人不想丟掉次級或稍有破損的雞蛋,於是加入麵粉、牛油、砂糖等材料,倒入小圓球形模具內烤烘,客人見它形似雞蛋,乃冠以雞蛋仔之名,從此紅遍大街小巷。兩種說法,孰真孰假,已難稽考。只是兩種說法,當中都有共通點,就是戰後物資匱乏,香港人為了生存,無中生有、扭盡六壬、絞盡腦汁,發揮窮則變、變則通的精神。
剛出爐的雞蛋仔,要用風扇吹走水氣,吃來才會香脆。
除原味外,還有不少自創口味。
口味屢見創新│VIEW AR
時光飛逝,戰後至今,快八十年了。然而,這種靈活變通的精神,至今仍可在雞蛋仔裏窺探一二。最明顯的,是款式。昔日的雞蛋仔,只有原味一種,就是用雞蛋、麵粉、牛油、砂糖溝成粉漿,以炭火或電爐烤烘而成。然而,踏入千禧年後,雞蛋仔的款式開始起了變化,有商人想到在原味雞蛋仔以外,加入一些新口味。最初是椰絲、芝士,後來見受歡迎,索性連紅豆、綠茶、芋泥、朱古力……甚至連鹹的肉鬆口味都加進去。款式口味大革命,打破了雞蛋仔多年來單調的悶局,當中,以媽咪雞蛋仔最負盛名,由第一間紅磡店開始,分店已開了十家,2016年開始,還連續五年獲選米芝蓮香港街頭小食推介,蜚聲國際。然而,口味大爆發,還不過是個2.0。
年前,雞蛋仔又再進化至3.0階段,幾個香港人,跑去紐約開了一家名為Eggloo的店,將香港傳統雞蛋仔稍作改良,配搭不同顏色的雪糕、彩虹糖、士多啤梨等,變為色彩繽紛的雞蛋仔甜筒,成功將香港土炮變成國際特色小吃,也為雞蛋仔灌注了新的生命。土炮到底還能跑多遠?這個任誰也說不準,只因靈活變通這精神,可以無限延伸,可以永久長存。
用自家研磨的烏龍茶葉粉來做雞蛋仔,極用心。
烏龍茶雞蛋仔,吃來有淡淡茶香,和雞蛋香十分匹配。
地址:新蒲崗康強街28號康景商場地下28J舖(地圖按此)
營業時間:12nn-8pm
文、攝:譚偉健
(原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