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 酒在大觀園 Micky Chan,熱愛飲食的葡萄酒及日本清酒導師,亦是飲食博客,經常遊走世界各地找尋酒食踪跡。 |
有人認為1855分級制度之所以權威,是因為他們160多年以來,只有微量的改動,其他根本沒有改變。不過不改變的分級制度亦有可能會變得脫節,同時也排除了一眾「後起之秀」的努力成果。中級酒莊 (Cru Bourgeois)是另一個鼓勵生產者釀造好酒的分級制度,相比1855分級制度,它們更有彈性。制度同樣集中覆蓋於波爾多左岸Medoc與Haut Medoc一帶。
中產階級 (Bourgeois)這個詞語成名於法國大革命時期,那時的中產階級掘起,並擁有多方面的特權。然而Bourgeois這個字,在波爾多更有另一重的意義:因早在中世紀,波爾多的地方Bourg,就曾是一眾貿易中介人的集中地,後來他們被賦予權利,能購入酒莊。因此,一些酒莊就得到”Cru des Bourgeois”的稱號。
直到1932年,波爾多葡萄酒中介人與商務局重新檢視各個酒莊,與農業部門確定444家酒莊,並官方承認它們擁有”Cru Bourgeois”資格。它們一直發展,在1962年組成中級酒莊聯盟,”Cru Bourgeois”於1979年被正式納入歐盟酒標註冊。這近70年的太平盛世,一直都相安無事。不過它們的安逸,被2000年的修訂法案打破。
由於當時聯盟希望進一步加大標籤質量,於是將等級細分為Cru Bourgeois Exceptional、Cru Bourgeois Superieur和Cru Bourgeois三個,並由18位地區專業評審處理。第一個名單在2003年收成的葡萄酒推出,選定了共247家酒莊。可是,沒被挑選的240多家酒莊卻認為制度不公平,於是對簿公堂。最終修訂被法院推翻而廢除,從2007年之後,「中級酒莊」之間就只有動盪。
中級酒莊們在多方努力下,於2010年終於見到曙光。在2008年收成的葡萄酒中,重新將243家酒莊列入名單。然而,名單卻會於每年九月更新;暫時最新公佈的2013年中級酒莊名單共有251家。
從此之後,聯盟亦多方面配合市場策略。除了每年邀請不同的藝術家為名單設計 “Cru Bourgeois (CB)”標誌之外,在世界各地也舉辦多場的試酒會。在國內,他們將「中級酒莊」翻譯改成「士族名莊」,試圖擺脫在「頂級酒莊」之下的誤解。確實,名單之中的確有不少高質量葡萄酒,有些甚至比「窮得只剩下空名氣」的頂級酒莊還要好,而且價格更商宜。
![](https://www.openrice.com/userphoto/Article/0/2G/000HHT5FA43265D04E51A7j.jpg)
![](https://www.openrice.com/userphoto/Article/0/2G/000HHU51F143C6A506915Aj.jpg)
![](https://www.openrice.com/userphoto/Article/0/2G/000HHV6FFDC965A493E9BBj.jpg)
※上述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※